杨祖恩:跨学科跨岗位 干一行爱一行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0日 08:51     浏览次数:[]

 

 

IMG_256

杨祖恩(右)出席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采访序言:在笔者采访杨祖恩院长的1个多小时内,采访被打断不下10次,毫不夸张地说基本上每隔几分钟就有人出入杨院长的办公室,或是请他签字盖章,或是有其他事情。直到接近饭点的时候,办公室才安静下来,我也因此能够将采访做完。在采访过程中,笔者既惊讶于杨院从理科跨越到文科的学习能力,又感叹于杨院适应工作角色变化的速度之快,同时也深深地被其干一行爱一行,在其位谋其职的职业精神所打动。在此次采访中,我也与学院里不少的老师同学做过交流,他们一致认为:杨院干事热情投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跨学科:由理转文 学无止境

1982年入读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杨祖恩就立志当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在读书期间,他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除了上好自己的专业课,他还订阅了《数学教育》《数学教学法》等期刊、杂志,闲时就跑到学校的图书室查阅与数学教法相关的资料。三年学习生涯倏忽而逝,本打算踏入校园,登上讲台的他响应学校的号召,留校担任数学系团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

1986年,国家开始给大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杨祖恩也开始担任教学工作,向学生们讲授形势与政策。为了确保能向学生们源源不断地输入鲜活的知识,在课外,他下足功夫,自学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书籍。

1990年,四川教育系统为高校的政工干部、党政机关的年轻干部、地方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等提供了一个专升本的机会,当杨祖恩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距离考试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考的是文科知识点,学的也不是自己喜欢的数学,但他不愿放弃宝贵的学习机会,白天工作,晚上复习,抓紧每分每秒的学习时间。当时全省有120多人参考,招录25名,最终他如愿考入前25名,进入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的前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通过两年的学习,他不仅顺利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逐渐培养起对该专业的兴趣,他也愈发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创建的独特的学科,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革命建设的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本科毕业以后,他回到绵阳师专,在马列德育部任“两课”专职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1997年,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他再一次抓住学习的机会,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并于1997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但由于他未通过学位英语考试,也未能拿到相关的硕士学位。但与他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西南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求学经历对他的教学和科研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这两段经历不仅启发了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还培养了他的研究能力,在刚毕业的那段时间里,无数的灵感像跳跃的小火花一般一齐迸发,高质量论文、科研成果陆续发表。他的教学工作也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学生的上课情绪从最初的反感变为感兴趣,听课的学生从本专业的学生拓展至外专业的学生,上课人数从教室坐不满到座无虚席。

跨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

多年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让杨祖恩深刻体会到:读书于自身有莫大的价值,不论是个人提升的需要,还是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正是因为其坚持不懈地学习及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毅力与恒心,他从理科跨越到文科,从从事数学教育转变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从担任数学系团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到担任马列德育部部长,到宣传部、统战部副部长及部长,再到最后的传媒学院院长。

2003年,杨祖恩时任绵阳师范学院马列德育部部长,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他还要组织全校的“两课”教学工作,在同年的四川省学科竞赛中,他带领学校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实现了十多年来学校学科竞赛未获等级奖的零突破。此外,在他的带领下,马列德育部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师发展都比较良好。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教育学院绵阳分院合并并更为现名。当时,绵阳师范学院的名字基本无人知晓。第二年,杨祖恩一行到新疆招生,发现竟没有一人报考绵阳师范学院,这时他真切地感受到宣传任务的重要性。2004年,杨祖恩进入学校宣传系统工作,主管学校的宣传、统战工作。当时学校专升本仅一年时间,对内,需凝心聚力,他就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全校教职工的交流沟通,促使其思想和行动的双重融合;对外,需宣传扬名,他就联络各大主流媒体,陆续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等媒体做宣传,让学校从知晓走向知名。

其实,初到学校宣传系统,杨祖恩在宣传、统战中的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信念,他大量阅读各种类型的宣传文章和新闻报道,从依葫芦画瓢地练笔,最终也能写出高质量的宣传材料和新闻报道。他认为,凡事皆有法门,人一辈子只要愿意学、用心学,最终都能掌握其基本理论。

2008年,新闻业蓬勃发展,基于新闻业的需要,各高校兴办新闻专业,部分高校甚至将新闻学和文学独立开来,创建传媒学院,学校亦是紧跟时代的步伐。杨祖恩听从上级安排,于同年1月来到新闻与传媒学院担任院长一职。当时,新闻与传媒学院只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一个专业,共200多名学生,30余名教职工。虽然师资队伍充满年轻朝气,但教师的学历、职称普遍偏低,教学设施也有待完善。

不同的工作环境,全新的工作任务,杨祖恩最初也感到十分迷茫,但他坚信:学习是探索未知的钥匙。他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走出去,向资深院校学习取经。他先后走访四川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拥有丰富办学经验的院校,向其讨教新闻人才培养的方案。回来后,他吸取成功经验,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求每位学生每天看新闻、听新闻,每星期学写一篇新闻,以培养学生的新闻意识和锻炼他们新闻采写编评摄的能力。后来,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以及新闻业对新闻人素质要求的变化,他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提出“五个一工程”,即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读一百本书,每年上一百次图书馆,每年做一万字读书摘录,每周写一个新闻作品,每个寝室每办一张报纸。之所以提出“五个一工程”,是因为杨祖恩认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强化学生的文学功底,可以为其做好新闻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虽然该工程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且实施的初步成果就是,我们学院同学的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强。”

其次,他也特别注重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针对学院教师学历、职称普遍较低的情况,他鼓励老师积极深造,提高学历。另一方面,由于传媒学院的教师都是非师范专业出身,缺乏教学经验与技巧,他大力聘请相关专家指导青年教师,并常常要求年轻教师去旁听学校教学名师的课程,感悟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在杨祖恩的领导下,2008年传媒学院建院至今,学院共送培博士生11人,80后教师全部读研,6位教师评上教授职称,近十位教师评上副教授,青年教师在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中也频频获奖,为学院未来发展储备了较好的师资队伍。

除此以外,他还十分注重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从接管新闻与传媒学院伊始,他就要求自己每年至少要阅读超过10篇(本)国内外有关新闻教育的文章、期刊和书籍,持之以恒地学习新知识,使他对国内外新闻教育的改革动态都比较了解。比如,在2018年,国家一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他就带领学院的老师仔细阅读《国标》,然后以国标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调整2019级新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以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杨祖恩认为,“高等教育一定要实施素质教育,我理解的素质教育就是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去干自己想干且能干好的事情,学院应尽量给学生提供便利,鼓励他们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下,本科生的考研热情高涨,他也要求老师重视学生考研,引导学生考研,将考研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纳入课程教学和培养方案。

2008年建院至今,传媒学院学生的就业率和成材率都有令人瞩目的成绩。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职业发展好。有的毕业生在省级电视台、省委办公厅担任要职;有的毕业生在市级电视台担任台长、副台长;还有的毕业生在地方担任副县长、副书记。在与实习实践基地负责人的接触中,杨祖恩常常得到的反馈是“传媒学院的学生好用”。他认为“好用”是一种高度评价,这足以反映学院10多年来的人才培养成果,以及学院教师付出的劳动心血也没有白费。

杨祖恩今年57岁,除了院长工作以外,他还承担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和两门专业课(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工作。他也坦言,工作确实辛苦,“每天办公室的门一开,办事的人员络绎不绝”。但他也表示,“共产党员是一块砖,坚决服从领导党委的安排,个人意愿次之”。

人物简介杨祖恩,男,19646月生,汉族,四川遂宁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进修班结业,法学学士,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专业,教授,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工党支部丁淑月同志工作室
地址:绵阳市高新区绵兴西路166号 邮编:621000

访问次数统计: 管理登录